64 documents
37/64 results        
Description
ID114
NameYuan Xieming 袁燮铭
Family NameYuan 袁燮铭
Given NameXieming
Field of ActivityHistory
Date of birth29 November 1950
Place of birthShanghai 上海
Date of death20 May 2012
Place of deathShanghai 上海
Biographical informationOBITUARY - 悼文 

真水无味,淡泊是金
                        ——悼念袁燮铭老师
 
马   军 
 
    2012年5月20日下午,坐在电脑前的袁燮铭老师突然离世!我作为他的同室之友,当然是要写些纪念文字的。袁老师的身体状况向来不算好,一方面是较严重的眼疾,从高度近视到白内障,再到视网膜脱落,另一方面也曾患过胃出血、疝气,我记得因为他生病,本室同仁在2009年曾两次上门探望,但最后导致他离去的急性心肌梗塞却是大家前所未闻的。

袁老师和我原先分属两室,他属现代史研究室,我属工人运动史研究室,虽是一壁之隔,但几乎没有什么互动,见面亦不过点头而已。1998年9月,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从田林路2号3楼迁至中山西路1610号,两室合并为新的现代史研究室,我们这才成了室友。由于办公桌很近,两人的椅子几成“背靠背”之势。尽管如此,十几年来,我和袁老师的交流依然不多,或许这与彼此年龄相差较大,关注的问题不太一致有关。袁老师内向、深沉,平时话很少,有限的谈话也主要是与室内的几个同龄人,如陈同老师、张培德老师、罗苏文老师,他们都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在学术见解、所务建设、教育子女、身体保健等方面颇有些共同语言。我在旁倾听多年,或多或少对袁老师的性情、品格有些体认,他虽说是个“沉默的人”,但并不木讷,其内心对社会、单位、家庭的诸多问题都有着深刻的洞察。

袁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淡”。2001年,所领导为了大胆提拔年轻人,决定由我出任现代史研究室主任,袁老师任副主任。当时我不过32岁,且还没有高级职称,让资深、年长许多的袁老师出任副职(且他曾经担任过正主任),我着实有些不安。但之后的8年间,袁老师从未给过我任何压力,并始终支持我的工作,一切都给人淡然处之的感觉。2009年,张剑接替他担任本研究室副主任,袁老师又是“无声无息”地交棒,似乎一切都没有发生过。在事涉自己名利、职称、出国、稿费等问题上,十几年间,我从未听到过袁老师有过哪怕是半句的抱怨。说到名利,这里倒是有段插曲。1998年冬,《上海通史》撰写组曾前往浙江大齐山开会,其间众人步行在山间小道上,有一当地人突然上来要给大家算命,身材魁梧、浓墨大眼的袁老师被指将来一定大富大贵、官运亨通,众人遂为之一乐……现在想来,其景如昨,其言也妄。

2010年12月某日,本研究室为袁燮铭、张培德两老师的荣退举行了简单的仪式,其间两人清空了办公桌,并把门钥匙和办公桌钥匙交到我手上,算是做了“交接”。我说不必这么着急,以后再给也不迟,但两人却笑而不答。我遂加了一句:“两位老师真是有职业精神啊!”饭后,我嘱陈同老师送张培德老师到家,我则打车亲送袁老师回家,同行的还有吴健熙、张秀莉,一路之上大家谈笑风生,袁老师也特别快慰。到了家门口,我们握手而别,相约以后再叙。此后,我和袁老师只见过一次,那就是在今年年初全所在职、离退休同仁的春节聚会上,他看上去一切都好。不想,这竟是最后一面了。

袁燮铭老师祖籍浙江鄞县,1950年11月29日生于上海,他最青春的岁月是在“文革”期间度过的。按照老同学杨国强教授的说法,袁和他同是“文革”时代过来的“苦人”。1969年,袁老师从上海市建浦中学高中毕业后,因时势所限无缘进入大学求学,只能长期待业在家。直至1974年9月,才得以进入南市区小北门街道的肇方塑料厂做工。1978年5月,他考入上海师范学院历史系,终于圆了大学梦。两年后被分配至上海市敬业中学担任历史教师。1985年9月至1988年7月,他又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师从中国近代史大家陈旭麓教授,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即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1989年2月被聘为助理研究员,1999年8月起任副研究员。2010年底退休。

袁老师在历史所服务22年,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和上海史研究,我综观其学术档案,这段历程可归纳为如下几个特点:其一,以小我服从大我。他积极参与所内的各项重大集体项目,从90年代的“上海通史”、“传世藏书”,到新世纪的“上海口述史”、“海外上海史译丛”、“上海大辞典”,等等,几乎每战必往,劳苦功高。2005年下半年,他还参加了国家重大文化工程——清史编纂委员会同治朝传记组的工作。其二,实事求是,潜心向学。袁老师的硕士论文写的是上海公共租界的路政,从此便奠定了其重史料、重档案、不妄言的治学特点,他做文如同做人,严谨、务实、甘受寂寞、不尚虚华,据查他没有任何社会兼职,也没有参加任何学术团体。其三,在艰难中执着前行。由于饱受眼疾的折磨,可以想象,袁老师的学术之路相较其他人要困难的多,尽管如此,他仍贡献出了相当数量的优秀成果,尤其是在其学术生涯的后期,他在“模糊”之中竟出色翻译了30多万字的《上海妓女》(法国安克强原著),于上海史学界贡献尤著。

在我看来,袁燮铭老师是一位让领导顺心、让晚辈安心、让同人无须戒心、让家人放心的人,他这样的人非常内敛,不会给别人任何难堪,也不会给别人增添任何的麻烦,这样的人在历史所的历史上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共同营造了50多年来本所特有的“单位文化”。今天,当我们这些晚辈拿到各级课题的时候,当我们获得出国机会的时候,当我们的论文、著作发表出版的时候,当我们的职称升等的时候,我们是否意识到,其实我们是站在了许多人的肩膀之上,那其中也包括了袁燮铭老师那厚实的肩膀。
袁燮铭老师的一生不算长,但他却留给了我们长久的证明,即“真水无味,淡泊是金”,这是一种令人尊敬的生活方式。
 
袁燮铭学术成果要目
 
著作:
  • 《上海通史·第3卷晚清政治》,与熊月之合作,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 《上海:中西交汇里的历史变迁》,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12月初版。
 
论文:
  • 《晚清中国钱庄的资本主义化》,与黄逸平合作,《学术月刊》1988年第1期 。又载袁燮铭著《上海:中西交汇里的历史变迁》。
  • 《工部局与上海早期路政》,《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8年第4期。增补文《工部局与上海路政(1854—1911)》,刊洪泽主编 《上海研究论丛》第2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2月版。 又载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史苑英华: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论文选》,2006年9月印行。又载袁燮铭著《上海:中西交汇里的历史变迁》,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12月初版。又载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史苑英华: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论文精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7月版。/该文曾获上海社会科学院科研成果论文奖(1988—1990年)。中国史学会编辑《中国历史学年鉴》(1989年、1990年)曾连续介绍其主要观点。
  • 《上海孤岛与大后方的贸易》,《抗日战争研究》1994年第3期 。载《中国军事文库》,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又载袁燮铭著《上海:中西交汇里的历史变迁》。
  • 《晚清五口通商大臣移设上海始末》,《档案与史学》1997年第5期。又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1998年第2期。又载袁燮铭著《上海:中西交汇里的历史变迁》。
  • 《晚清上海公共租界政权运作机制述论》, 《史林》1999年第3期。又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1999年第11期。又载袁燮铭著《上海:中西交汇里的历史变迁》,易名为《晚晴上海公共租界政权运作机制》。
  • 《上海市通志馆筹备始末》,《档案与史学》2002年第6期。又载《上海志鉴》2003年第2期。又载袁燮铭著《上海:中西交汇里的历史变迁》。
  • 《上海地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述论》,《史林》2003年第5期。 又载袁燮铭著《上海:中西交汇里的历史变迁》,易名为《上海地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述略》。
  •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及其实践对两岸关系的启示》,台湾国父纪念馆编《第八届孙中山与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11月。摘要报道见《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3月29日。
  • 《安得海生平事迹考异》,《史林》2006年第6期 。又载袁燮铭著《上海:中西交汇里的历史变迁》。
  • 《晚晴上海华界政权运作机制》,载袁燮铭著《上海:中西交汇里的历史变迁》,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12月初版。
  • 《晚晴上海法租界政权运作机制》,载袁燮铭著《上海:中西交汇里的历史变迁》。
  • 《晚清上海婚丧习俗的变迁》,载袁燮铭著《上海:中西交汇里的历史变迁》。
  • 《晚清上海岁时习俗之嬗变》,载袁燮铭著《上海:中西交汇里的历史变迁》。
  • 《采访胡道静先生》,载当代上海研究所编《口述历史的理论与实务:来自海峡两岸的探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 《关于英翰的旗分、勇号和卒年》,《史林》2008年第4期
  • 《英翰勇号再考》,《史林》2009年第3期。
 
文章、参著:
  • 《中国共产党七十年大事本末》(任建树主编),撰写3.6万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
  • 《近代中国经济变迁》(黄逸平著),撰写初稿1.5万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
  • 《历史学研究综述》,6500字,载《中国百科年鉴》(1993年),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3年版。
  • 《现代上海大事记》(任建树主编),编制《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会名录》、《上海法租界公董局董事名录》、《各国驻沪领事年表》,共6万字,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版。
  • 《传统文化ABC》(朱金元、熊月之主编),撰写3万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6年版。
  • 《上海通史·第5卷晚清社会》,与周武、吴桂龙、张敏合作,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 《上海旧政权建置志》(王国忠主编),撰写1万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 名著解读:《上海妓女》,载熊月之、周武主编《海外上海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8月版。
  • 名著解读:《危险的愉悦》,载熊月之、周武主编《海外上海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8月版。
  • 《上海大辞典》(王荣华主编),撰写5万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口述采访:
  • 《关于上海通志馆的回忆》,胡道静口述,袁燮铭整理注释, 《史林》2001年第4期。 
  • 《上海孤岛生活的回忆》,胡道静口述,袁燮铭整理注释, 《史林》2002年第4期。 
  • 《回忆我的学生时代》,胡道静口述,袁燮铭整理, 《史林》2004 年增刊。
 
翻译:
  • 《费正清看中国》(【加】保罗·埃文斯著),与陈同、罗苏文、张培德、袁传伟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版。
  • 《上海妓女:19—20世纪中国的卖淫与性》(【法】安克强(Christian Henriot)著),与夏俊霞合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版。
 
标点:
  • 《传世藏书·清稗类钞》部分,15万字,海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 《传世藏书·日下旧闻考》,36万字,海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袁燮铭老师遗照

--------------

袁燮铭同志悼词
 
各位亲友、各位来宾:

我受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熊月之同志委托致袁燮铭同志悼词。

同志们,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悼念社科院的优秀科研人员、历史所的好职工,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现代史研究室副主任袁燮铭同志。
2012年5月20日对于历史所来说是一个悲伤灰暗的日子,是一个值得全所同仁铭记的日子。这天下午4时35分,我们的好同事袁燮铭同志因突发心脏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62岁。在得知袁燮铭同志不幸去世的噩耗后,全所同仁莫不悲愕万分,为失去这样一位好同事和良师益友感到痛心,今天除了出国、出差的同事外,大家都自发前来为袁燮铭同志送行,院工会、院老干部办公室有关同志也来到了追悼会现场悼念。

袁燮铭同志祖籍浙江鄞县,1950年11月29日生于上海。从在南市区复兴东路三小读书起就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1965年12月在建浦中学读书时由于表现突出,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69年高中毕业后,因为文革的原因,没能够到大学继续深造,1974年9月进入南市区小北门街道肇才里委塑料生产组工作。工作期间,袁燮铭同志为人谦虚、吃苦耐劳、表现突出,深得领导和群众的信任,当年即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袁燮铭同志在工作之余,始终不忘学习,特别是对中国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粉碎“四人帮”以后,中断了10年之久的高考制度恢复,袁燮铭同志于1978年春考入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系。1980年8月毕业后分配至上海市敬业中学任教,因为教学能力突出,很快就成为历史教研组成员。1985年9月,好学进取的袁燮铭同志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师从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研究生学习期间,袁燮铭同志表现出了良好的学术素养,1987年获华东师范大学校三好学生荣誉称号,次年7月获得史学硕士学位,毕业后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现代史研究室工作,直至2010年11月荣休。其间,于1988年9月加入上海市经济史学会,1989年2月晋升助理研究员,2002年1月晋升副研究员。

袁燮铭同志作为一名老党员,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历史所工作期间,他坚持原则、顾全大局,爱岗敬业、钻研业务,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人诚实、胸怀坦荡。提起袁燮铭同志,大家都有一个非常一致的看法,就是他从不与人争利,是一个忠厚之人、厚道之人。

在专业方面,袁燮铭同志专注于中国近现代史,治学严谨,学风扎实,一丝不苟。他发表和出版了诸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如专著《上海:中西交汇里的历史变迁》;合著《上海通史·晚清政治》;译著《费正清看中国》;论文《晚清五口通商大臣移设上海始末》、《上海孤岛与大后方的贸易》、《晚清上海公共租界政权动作机制述说》、《关于英翰的旗分,勇号和卒年》等,都得到了学术界同行的广泛好评。他参加了许多重大集体项目,包括《上海通史》、《上海大辞典》、《上海名人名事名物大观》,参加了新修《清史》的人物传撰写工作。他的论文《工部局与上海路政(1854-1911)》,获(1988-1990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奖,他作为重要作者、参加编写的《上海通史》、《上海大辞典》,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袁燮铭同志为繁荣中国史学研究作出了积极的富有成效的贡献。

袁燮铭同志的逝世,使历史研究所失去了一位好同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失去了一位优秀的科研人员。虽然他离我们而去,但他勤勤恳恳、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为人正派,忠厚老实的高尚品德,永远值得我们学习。袁燮铭同志走得太突然,他疼爱的小孙子才刚满两岁,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刚刚开始就从此阴阳两隔,我们为他的家庭失去这样的好丈夫、好父亲、好祖父而深深惋惜。

我们要向袁燮铭同志学习,学习他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工作精神,学习他胸怀坦荡、诚恳待人的人格风范,我们要勤奋工作,求实创新,建设历史所的美好明天,以此来表达我们的哀思之情,这也许是告慰袁燮铭同志在天之灵的最好方式。
  
袁燮铭同志安息吧!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治丧委员会
                                        2012年5月25日
37/64 results        
 
© 2003-2021 IrAsia - Projet Director: Pr. Christian Henriot
Site created by Gérald Foliot with webActors - Hosted by TGIR Huma-num
The site is part of the Virtual Cities Project: Beijing - Hankou - Saigon - Shanghai - Suzhou - Tianjin - Wenzhou - Zhejiang
Select language : English | 简体字 | 繁體字


Page rendering in 0.167s